close
(1) 無所不在計算

(Ubiquitous Computing; 又稱U-Computing):U-Computing的精神,在於使用者可以隨時隨地上網與進行運算,但卻不曉得自己正在使用網路與運算設備,因此有種「計算設備無所不在」的感覺。換言之,若是自己隨身帶著可攜設備以達到「無所不在」,那可不是 U-Computing 一開始的意。因此,許多非傳統的電腦平台與計算方式就出現了,最典型的例子就是資訊家電 (IA, Information Appliance; 使用電冰箱上網等等)、情感運算 (Affective Computing; 系統根據使用者的情緒進行反應與回饋,但使用者並不曉得此時計算已進行)、穿載式計算 (Wearable Computing; 直接把電腦穿在身上。除了可以隨時存取設備以外,系統也可自動透過穿戴式電腦獲取使用者的生理資訊) 等等。無所不在計算的應用目標是「任何時間、任何地點、任何設備」(Anytime、Anywhere、Any devices),希望使用者能夠輕鬆取得資訊,且能對使用者進行回應。

(2) 普及計算 (Pervasive Computing):普及計算雖然也是為了達到「無所不在」的效果,讓使用者不只透過個人電腦,而是透過任何種類的設備都可上網,不過其主要精神與著重面不盡相等,因為Pervasive Computing最關心的是:如何讓使用者的計算與存取環境,可以達到「無縫化」(Seamless)? 因為必須涵蓋面足夠密集普及,使用者才能夠真正「隨時隨地」進行計算。因此,WSN (Wireless Sensor Network; 無線感知網路) 便成為這個時代的顯學。

(3) 情境感知計算 (Context-Awareness Computing):不過,其實無論無所不在計算、普及計算、情感運算、穿戴式計自算等等,在實施上都有許多困難,因此要真正得到「因人而異」的資訊 (例如:根據使用者的表情、生理資訊而自動做不同回應) 並不容易。所以有另一種較易實現的方式,是透過使用者隨身攜帶的設備 (例如:PDA、GPS、Smart Phone等),獲取使用者目前所處「環境」的「情境」(Context)。例如,當使用者開車經過某大賣場,系統會根據GPS傳來的地理位置資訊,提醒使用者現在沐浴乳正在打折,而家裏的沐浴乳剩下不多了。或者,當使用者走路經過某書店,書店所安裝的Sensor會因為感應到使用者所攜帶PDA的資訊,而提醒使用者,目前某本書躍登暢銷排行榜冠軍,而該使用者以前曾買過類似風格的書,所以這本書建議可以參考。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koong 的頭像
    koong

    koong的部落格

    koo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1) 人氣()